首页  部门概况  党建工会  管理制度  师资队伍  教学科研  群体竞赛  学生体质测试  场馆管理 
 
管理制度
  组织管理  

 
 
当前位置: 首页  管理制度   组织管理   正文
 
安徽工业大学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体育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20〕36号)、《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及教育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若干措施》(皖教组发20212号)等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遵循体育教育规律,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切实发挥体育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总体目标

在教学管理方面,形成完善的体育教育体系、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教师队伍和场馆设施等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在教学育人方面,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基本养成,终身体育意识、意志品德和合作精神培养等显著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稳步提升。形成“课内外结合,全过程体育,健康安工大”的体育工作特色,校园体育文化蓬勃发展,体育训练和竞赛体系更加健全,形成具有安工大特色、安工大体育文化内涵的校园体育文化和体育育人体系。

三、基本原则

(一)素质培养与技能提高相结合。遵循体育教育规律,以“三自主”教学模式为引导,注重因材施教、兴趣参与和科学指导,重视学生身心素质和运动技能培养,逐步提高运动水平,掌握科学锻炼方法,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补充。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战场作用,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素养,强化课外练习和锻炼指导。引入信息化管理,保障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开展和监测统计,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俱乐部制教学锻炼模式。

(三)群体性运动与运动竞赛相统一。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会体育部、体育社团的职能,有序开展课余训练和运动竞赛,积极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大力营造校园体育文化,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养。

四、具体措施

(一)构建完善的体育教育体系

“学生为中心”,探索体育课开设新模式。贯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基本教学理念,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科学定位体育课程目标,修订和完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挖潜我校体育资源,探索大学全过程开设体育课模式,完善大学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锻炼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创新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完善“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形成课内与课外相互贯通,兴趣与特长相互融合,分层次、多类型开展体育俱乐部制教学;建设新型体育第二课堂,促进课内外一体化,坚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活动;建立健全学生体育竞赛体制。发挥体育联赛(或体育文化节)、学校运动会和新生体育竞赛等示范引领作用;实施多元化评价方式,完善科学化评价体系,形成过程性评价、获得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

(二)探索全程开设体育课

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大学全程开设体育课程。大一、大二每学期开设30学时的体育课程,逐步实现面向大三、大四及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大学本科阶段需完成4个学分的体育课程方可毕业。充分发挥体质测试作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将体质测试成绩纳入学生毕业要求并列入学生档案,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评奖评优挂钩。体质测试成绩按不少于20%比例计入前两学年体育课程成绩。(责任单位:体育部,配合单位: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处))

(三)加强体育课程建设

坚持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线,科学定位体育课程目标。从增加课程数量、创新课程类型、提升课程学程等方面不断加强课程建设。根据学生运动技能水平开展分层教学、分类指导,针对特殊学生群体单独教学,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学习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技能和相关知识。

优选课程内容,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培养为目标,在现有的体育项目课程基础上,增设其它体育运动项目课程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熟练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传承民族民间体育,开发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项目课程。围绕课程目标和运动项目特点,精选教学素材,通过视频等新媒体形式不断丰富教学资源。(责任单位:体育部,配合单位:教务处)

(四)强化体育教学训练

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加强信息化教学,探索“互联网+体育教学”模式,创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信息化教学体系,不断提高体育教学科学化管理。

坚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活动。加强学生体育社团、协会建设,选拔有条件、有能力、有专长的学生自主管理体育社团和协会。加强实时的运动监控、健身指导、问题反馈等功能的校园体育APP平台建设,要求课余时间学生每周完成指定的身体运动量。定期开展阳光体育系列活动和系列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节等品牌活动,建立体育教学管理系统和个人健康管理网络化数据库,促进校园智慧体育发展。举办校院两级体育活动、校体育社团活动和体育竞赛,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采用引进与外聘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补充的方式,鼓励专业教练员、体育教师指导社团活动,加强体育社团的管理和指导。

鼓励各学院、体育社团协会和俱乐部举行学生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竞技性、健身性和民族性、地域性体育项目和体育竞赛,广泛开展小型多样的班级、学院和校际间体育比赛。学校每年至少举办1次田径运动会和体育联赛或体育文化节。通过“课内传授、课外勤练、业余常赛”,构建具有安徽工业大学特色的体育教育教学新体系。

(责任单位:体育部、教务处,配合单位:校团委、学生工作部(处)、信息化处、各学院)

(五)完善学校竞赛体系

完善《安徽工业大学体育竞赛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学生体育竞赛体制。发挥体育联赛(或体育文化节)、学校运动会和新生体育竞赛等示范引领作用,完善竞赛选拔机制,拓宽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进入校运动队的渠道。探索与体校、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探索开展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新模式。加强对校内外体育赛事、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营造全校关心、重视和支持体育工作的良好氛围。(责任单位:体育部,配合单位:宣传部、校团委、学生工作部(处)、教务处)

(六)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

成立学生体能和体质测试与研究中心,组织落实学生体质素质提高和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实施教测分离,由专人负责体质测试工作,完善工作条件。做好学生年度体质测试数据分析工作,形成学生体质健康年度报告和反馈制度,有针对性指导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对特殊体质人群进行分类指导和训练,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责任单位:体育部,配合单位:学生工作部(处)、教务处)

(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学校体育教学团队建设,组织开展学校体育教师骨干研修、课程轮训,提高国家级、省级等教师培训的比重,加强体育专任教师校外交流力度,不断提高体育课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体育教学与体育竞赛有机融合,通过“内培外引”,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质量。依据体育学科发展的实际需求,按照教学计划和任务配齐配强体育教师。(责任单位:体育部、人事处)

(八)加强场地器材建设

按照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和体育场地器材配备目录,逐步改善体育场馆条件,建好满足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完善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机制,探索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责任单位:体育部)

(九)完善体育教师岗位评价

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体育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将学生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掌握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价依据。围绕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完善体育教师绩效工资和考核评价机制,把组织课外体育活动、校内外竞赛活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水平及上好体育课作为衡量体育教师工作业绩、绩效工资和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完善体育教师职称评聘标准,确保体育教师在职务职称晋升、教学科研成果评定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探索建立符合体育教育教学特点的课余训练和竞赛的工作量认定机制和教学评价体系。将体育教师课余指导学生勤练和常赛,以及承担学校安排的课后训练、课外活动、课后服务、指导参赛等任务计入工作量。(责任单位:教务处、人事处,配合单位:体育部)

(十) 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健全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机制,保障学校体育工作健康有序开展。修订完善体育运动风险防控应急预案。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学生的伤害应急处置和救护能力。加强对体育教师、辅导员和相关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学校体育从业人员运动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加强体育器材设施及场地安全风险的分类管理,定期开展检查,及时维修,对有安全风险的应当设立明显警示标志和安全提示。探索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推行并完善学生体育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办法。(责任单位:校医院、体育部、后勤集团)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学校分管教学工作领导任组长,党办校办、教务处、团委、学生工作处、研究生院、财务处、资产处等部门负责人和体育部负责人、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副院长为成员的体育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负责全校体育教育工作规划、协调、检查、督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教务处,统筹推进全校体育教育工作。

成立学校体育教育管理中心,中心挂靠体育部,由体育部部长兼任中心主任,教务处分管副处长、学生工作处分管副处长、团委分管副书记、体育部副部长兼中心副主任,中心负责对全校体育教学工作、各体育俱乐部运行进行管理。各体育俱乐部设主任1名,主要由学校体育教师担任,负责俱乐部日常运行以及宣传、竞赛、外联等工作。

(二)建立体育工作责任制和考核体系

将体育工作纳入学院(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重要内容。健全目标考核机制,研究制定和实施学校体育工作督导检查办法,建立体育工作专项督导制度,定期联合有关部门开展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督导。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学院综合考核指标。

(三)加强评价监测  

1. 实施多元化评价方式,完善体育课科学化评价体系。合理优化过程性评价、获得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将课外体育活动量、赛事参与度及个人身体素质阶段性提高等作为体育教学考核评价的重要补充,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热情。将体育课成绩、体质测试结果列为学生评奖评优、毕业、推免等各项工作的重要依据。

2.加强体育教学质量监测。完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强化以教学为中心地位,加强体育课过程监督,健全部教学督导组和校督导组加强体育课程教学的督导和学生信息员队伍建设,落实领导干部听课制度。

六、本实施方案自颁布之日起实施行,由教务处、体育部负责解释。


关闭窗口

安徽工业大学体育部 地址: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北路400号
电话:0555-2311464 邮编:243002